10/10/2012

10/03/2012

爸爸,抱




中秋的时候,媽媽發了外公作的打油詩給我

我在香港過中秋,
伴我同學香港遊。
正逢佳節倍思親,
一同過節也開心。
                           ——赠小杰
                                      (外公 中秋)
                             :-D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假期里朋友來這邊玩,我帶著他四處轉悠。
我害怕朋友沒有玩得盡興,把旅程安排滿滿
早上中環,下午尖沙咀,晚上看煙火...然後去旺角吃小吃...
朋友不慌不慢,尖沙咀就待了一天
晚上的時候要去看煙火我急著催“快點啊,再不去人就要擠爆了”
朋友漫不经心
果不其然我们没有在最佳的地点看到烟火

朋友說我不像在家鄉的樣子,如果認識這個地方的我一定不會成為“朋友”
我覺得有點難過,四天的安排我沒有時間寫作業,以為這樣就盡心了

夜里朋友跟我吃壽司的時候攤開了談
他覺得沒有必要把時間“安排”過,這樣的旅途一點也不“休閒”

翌日,我們去西貢
躺在石頭上就睡了一個下午
太陽落了下去
心很平靜




9/24/2012

十张照片之《中秋夜家事》

謝謝Anna,阿蘇,權峰,浩然的幫助。


Anna 飾演 母親
權峰 飾演 兒子
阿蘇 飾演 朋友













9/23/2012

這周的心情:心情好


我內心開心,因為得來不易的相見。

呢?




9/17/2012

光圈,光圈值,f0.95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

相機光圈是用f值。對於已經製造好的鏡頭,我們不可能隨意改變鏡頭的直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在鏡頭內部加入多邊形或者圓型,並且面積可變的孔狀光柵來達到控製鏡頭通光量,這個裝置就叫做光圈。
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

相對孔徑= [鏡頭焦距] / [入射瞳直徑] = f/d

比如某個鏡頭的焦距為50mm,入射瞳直徑為25mm,那麼該鏡頭的相對孔徑就是50/25=2。

通常表示相對孔徑的辦法是在相對孔徑前面加入[f/],比如f/1.4、f/2、f/2.8等,也有用1:2來表示f/2的。通常鏡頭標記上用類似1:2的方式更多些。

在實際使用中,很少使用“相對孔徑”的稱呼,通常都是用“光圈係數(f-Stops)”來稱呼,簡稱“光圈”或者“f-係數”。光圈值用與焦距有關的分數來表示,這也是“f值”(f stop)的由來。光圈的大小用f值衡量。

光圈的f值= 鏡頭的焦距/ 鏡頭口徑的直徑

從以上的公式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光圈f值,長焦距鏡頭的口徑要比短焦距鏡頭的口徑大。
F後面的數值越小,光圈越大:光圈的作用在於決定鏡頭的進光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
F後面的數值越大,光圈越小:簡單的說就是,在快門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畫面比較亮;光圈越小,畫面比較暗。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可以看到:每一個數值都與相鄰數值有一個的關係,表明後一個數值的通光量為前面一個的一半,前一個數值的通光量是後面一個的兩倍。因為根據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鏡頭通過的光量與f係數的平方成反比。

比如:f/5.6的通光量是f/4的一半;是f/8的兩倍。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 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 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

原理
初中的物理課裡面講到,相機的成像原理就是小孔成像。
該小孔的直徑是焦距的多少分之一就是光圈大小。
比如說,單反相機中的標準鏡頭50/1.4,就是說該鏡頭的焦距是50mm,該鏡頭的通光口徑最大是36mm,也就是焦距的一點四分之一,稱為該鏡頭的最大光圈是1.4。鏡頭中有幾片鋼片,可以將小孔的直徑變小,如變到8mm,按照8 除50 等於16分之一,也就是這時的光圈為16。
通過物理課上的小孔成像實驗知道,小孔越小,成像越清晰。因此,拍風景照的時候,我們把光圈設成11或是16,以使遠近的景物都清晰。拍人像的時候,我們把光圈放到1.4,以便使人物清晰,而背景模糊。

光圈的作用

1、控制進光量:

由於光圈控製鏡頭進光量的作用,在暗弱的光線下拍攝,需要使用大光圈鏡頭,一獲得更多的光量;而在明亮的場合,則使用小光圈不至於曝光過度。總之,可以通過光圈的調節,達到準確曝光的目的。

2、控制景深:

光圈的作用除了控制進光量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控制拍攝畫面的景深。關於景深以及相關的計算,參見[景深概念與計算],景深示例如下。

3、控制像質:

由於光學原理和製造成本的限制,攝影鏡頭在全開光圈時的像質並不是最佳的,通常在收縮光圈後,像質有明顯的改善。

比如下圖是表徵鏡頭像質的MTF曲線,其中黑色線對應最大光圈的情形,藍色線對應f/8的情形,曲線位置越高越平直,​​像質越好。






光圈、鏡頭、及拍攝物的距離是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
3,主體越近,景深越小,主體越遠,景深越大。
在相同焦段下,光圈越大,也就是F值越小,背景的虛化效果越明顯,景深越淺。所以說大家想要使用相機拍攝出背景虛化明顯的照片,則相同焦段下應盡量使用大光圈。


0.95光圈
001.jpg

0.95光圈較為人所熟悉的便有 Canon 於 1961 年 8 月配搭旁軸相機 7S 推出的 50mm F0.95,鏡頭以 50mm 的標準焦距,卻提供了 52.5mm 的有效光圈口徑,造出 f/0.95 的超大光圈(50/52.5 = 0.95),作為一支傳奇性鏡頭,難怪推出近半個世紀,依然具有一定的話題性。

f0.95 利弊:

以低感光度於室內等環境拍攝,減少使用高感光,從而提高畫質。不過大光圈其實亦有大光圈的煩惱,就是光線充足的室外下,即使以相機的最低感光,最高快門依然經常出現的「到頂」的問題。

照片欣赏(此為網上下載的f0.95鏡頭拍攝照片欣賞)


參考資料


光圈.景深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278.htm

鳳凰博報

AndyLAU.COM——什麽是光圈係數

DCFever——f/0.95 微光誘惑: Voigtlander NOKTON 17.5mm F0.95




9/16/2012

伯大尼照片:家

放學回家時望見暮色中的伯大尼,感到溫暖。

想到一周有許多日在這裡度過,殊不知成為自己另一個家。


照片:看海的人



看海的人


9/10/2012

照片:保衛家園

保衛:



家園:




9/08/2012

照片——《在這裡再見》

這是我從小到大的朋友,惠心。
沒想到會在這裡再見。
每次和她一起都用家鄉話聊天說笑,他鄉遇故友十分欣喜。
現在聽著她彈結他唱著歌,心情舒暢溫暖。





最喜歡的電影:《中央車站》——旅途中幸得有你


中央车站Central Station(1998)海报(法国) #01

漫漫長途中,也許你曾有在車站等車的故事。
人潮湧動,離別,歡聚,思念與等待在車站上演...
有一位叫朵拉的女老師在車站代筆記錄了這些人,那些故事,她把它們裝進信封,可是她從未寄出過。
一日,她遇見了喪母的約書亞,這段心靈旅程就此展開。
對于這部電影,我無法用理性的語言邏輯的來分析,光影中蘊涵的真,善,美常令我感動。
開篇的時候聽見那些生活在底線(不識字,缺乏教育)的人對著銀幕訴說自己的信,十分難忘。



女人:艾迪,我心只屬意你,我不在乎你的過去,我愛你,我愛你。你在牢裏的日子,我會在外面守候你。



老人:我想寫信給一個騙我的人,索塞馬,多謝你這樣對我。我相信你,你卻騙我,還拿走我公寓的鑰匙。



約書亞的母親:耶稣,認識你是我最大的不幸,是約書亞要我寫信給你的,他想見你想瘋了,我說你遊手好閑,但是他還是想見你。


男子:喔,我想你,愛你,一望見你就想到我們的纏綿,你令我心曠神怡忘乎所以。



... ...


這其中每個人說的話充沛感情,他們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但能誠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也許他們的故事會太繁瑣而不起眼,而生活往往是一名出色的編劇,以它純粹的本色打動人。


我喜歡這部電影導演沃爾特.塞勒斯對于人物形象的拿捏和心路曆程的把握。故事的背景巴西首都裏約熱內盧曾是孩童的煉獄(非法買賣,割內髒等非法殘害兒童行爲猖獗),而導演爲約書亞編織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他讓朵拉這樣一位平庸的,有著本地人一些惡習(比如試圖拐賣約書亞,比如封存許多人的信件,偷摸食物)的中下階層的老女人送喪母而無法生存(其他的壞人此時對喪母的約書亞虎視眈眈)的約書亞去見父親耶稣(相對于裏約熱內盧的煉獄而言,與兄長在一起的小鎮可謂是天堂),本片尋父的曆程有如質樸而感情細膩的詩篇。

朵拉與小男孩約書亞的相識,戲裏爲他們安排了一些互動的細節,眼神的關注,言語以及約書亞的性格讓他們在茫茫人海中能互相記住對方。

磨合的戲份尤爲精彩,二人性格中有不信任,互相之間的一點兒厭惡與對對方的小算盤都在戲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磨合的結果是二人發現自己再也離不開對方。


在這一路的旅程之中,有許多平時生活細節所構成。他們形同祖孫,也許是朵拉自身與父親的故事和在生活中的經曆使得朵拉性格的本色黯然,而認識約書亞又讓她本身的性格有了愛的光彩;他們因認識對方而有收獲,朵拉變得親切,知道尊重人家的信。約書亞變得不再這麽任性,會關心朵拉,想成爲卡車司機。







最後的片段我十分喜歡。


約書亞找到了自己的兄弟,朵拉卻選擇了悄悄離開他,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溫暖。朵拉也完成了她的使命,她在車上寫了封信給約書亞:


我很久沒有寫信了,現在寫信給你。你說得對,你的父親和你說的一樣好。


記得以前跟我父親坐車,他會讓我一個女孩子一路上大鳴汽笛。當你開著卡車,別忘了第一個讓你開車的是我。你跟哥哥們住比較好,你值得擁有的,我無法給你。如果你想回憶我,就看看我們的合照。我是說我怕有一天,你會忘記我,我好想念我的爸爸,好想念一切一切...


電影源自于生活,當我們無法改變複雜的時局之時,平靜的記錄與抒情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我也在想自己不知在浮華社會裏,再過十年,二十年,自己還能否秉著本心生活下去?我喜歡這部電影,是因導演,朵拉與她的鄰居有一顆善良的童心;他們告訴我生活何為堅持,何為有所為,何為愛。因爲生活,所以真誠,因爲真誠,所以動人。

好電影會予人感動,教人不抱怨的活著,接受現實與勇敢的生存,平和面對生離死別;其實人生旅途從未孤獨,一直會有人陪伴身邊,親人,愛人,只是相處的時光有長短罷了。但願想念你的時候看一看照片、望一望夜空上的星辰,低頭爲你祈福,思念寫在信上。就算有一日忘了旅程的開始,距離也不會讓彼此在記憶中褪去。願你的明天更好!





9/06/2012

三個月來看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紅燈籠高高挂》是張藝謀導演爲人稱道的作品之一,也是由作家蘇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改編而來,當以色彩著稱的張藝謀導演碰上筆觸陰柔細膩的蘇童之時,會是如何?

夢魇中的一抹殷紅





灰黑單調的宅院與赤紅攢動的燈籠形成視覺上的衝擊,一看開頭就知張藝謀不愧是用鏡頭說故事的好手!
第一場是頌蓮(鞏俐飾演)坐在家中說話的鏡頭,交代了嫁人做小老婆的背景。
第二場是接親,穿著女大學生校服的頌蓮與迎親隊背道而走,表明她與封建禮教的格格不入。
第三場入陳府,遇見的丫頭燕兒(想做太太)與頌蓮的矛盾埋下伏筆。
第四場便是點燈籠,莊重如同儀式,整個場面靜的只有在老建築舉、擡、挂燈籠發出的聲響,須臾,捶腳的媽子進來伺候頌蓮,許多鏡頭來回切換,捶腳、燈籠,主僕共同親歷了這場儀式。


簡單的一個開頭充滿了張藝謀的符號美學,整個場面尤其是陳府內部都是簡潔古樸的,更多的承載了燈籠這樣的主題符號。第四場點燈籠中共五十個鏡頭無論是從聽覺還是觀感都與燈籠相關,這樣重複符號滲透到整部電影裏面,將燈籠(而非道具)更爲實體化的強調其內核與象征,這亦是張藝謀電影的特色之一。


古樸的深宅大院呈工整肅穆的姿態屹立,廳房中的畫像、牌位無不顯示祖宗家法的威嚴與影響深遠。
一個封建家族由此建構,生于男權與封建夾縫中的女人在深深庭院是寂寞壓抑的,張藝謀將燈籠(小說中原本沒有的)的光賦予這裏一絲希望。
只因家族興旺諧和,其陰陽互補必不可少。祖宗家法賦予了老爺無上的權利,但陽剛有得陰柔輔佐才能相得益彰。燈籠便是男權放予女性的一丁點兒權。
四房中哪房點亮燈籠,哪房的女主人就可以點菜,捶腳,府裏上下也唯命是從。四位太太也見證點燈,滅燈,點長明燈(表示懷孕),封燈,毀燈的種種儀式與規矩。并了解自身的處境與覓求身份認可(像人,或像女主人)。
燈籠成了女性對權力的爭鬥,而爭取的多少全權取決于老爺今日在誰家留夜,這樣的荒謬卻阻不來飛蛾撲向燈籠。



喜歡的片段

在四季無春的陳府之中,我喜歡少爺飛蒲與頌蓮笛聲傳情的段落。



镜头1.2:頌蓮被笛聲吸引,走上樓頂
镜头3:飛蒲吹笛

镜头4:頌蓮看著飛蒲

镜头5:(頌莲的P.O.V)頌蓮看著飛蒲
 镜头6:頌蓮看飛蒲的臉更近了一點
镜头7:(頌蓮的P.O.V)頌蓮的“心”看飛蒲更近了一些
镜头8:飛蒲回头,看見頌蓮(笛声停)
镜头9:頌蓮马上避开目光,從青春少艾的沉湎又回到了往日的姨太太

镜头10:飛蒲問頌蓮

镜头11:頌蓮避開話題
镜头12:飛蒲繼續問

镜头13:頌蓮沉默

镜头14:大太太让飛蒲下來

镜头15:飛蒲不樂意但和頌蓮没話說了,看了看頌蓮,告辭

镜头16:頌蓮不捨
镜头17:(頌蓮的P.O.V)頌蓮看着飛蒲離去
镜头18:頌蓮回過身子


镜头19:(笛声起)遠景,二人離去,慢慢回頭 

镜头21:(頌蓮的P.O.V)頌蓮眼中的飛蒲只有那么遠

镜头22:(飛蒲的P.O.V)飛蒲眼中的頌蓮這么近

镜头23:遠景,飛蒲先離去

镜头24:頌蓮繼續目送,象徵在曖昧中頌蓮處於主動

镜头25:(頌蓮p.o.v)飛蒲遠去


鏡頭26:遠景,飛蒲走了,頌蓮還在癡癡望著



這組鏡頭用情至深,鏡頭精准的表現了青年人的無可奈何的愛情。愛情本來如同朝陽,有激情和期待,當在日落時來臨時,不免令人感到同情與歎惋。

《大紅燈籠高高挂》與《妻妾成群》的改編

《大紅燈籠高高挂》的改編來自《妻妾成群》,卻有些貌合神離。並非說《大紅燈籠高高挂》不好,而這似乎驗證了張藝謀導演只有在強大的文學爲後盾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才可能成功。
《妻妾成群》裏頭描述的主要是性,深閨寂寞的太太在一個老爺這裏討生活過日子,頌蓮剛進府的時候是清高的,有林黛玉的氣質在骨子裏,她不親近許多人,對三太太梅姗有好感,一是爲梅姗傾國傾城容貌,二是梅姗唱戲藝術所帶來的感動。但她被欺負時,她也要強,用剪刀絞二太太的耳朵,逼丫頭燕兒吃扔進廁所的草紙,女主人公的性子是活靈活現在人的面前。
中後段書中寫六十大壽後的陳老爺與頌蓮閨房之事是有意思的。
書中寫“她敏銳的發現了陳佐先眼睛裏深深地恐懼與迷亂...她明白在陳佐千身上發生了某種悲劇,心裏有種奇怪的感情,不知是喜是悲...”後來陳老爺讓她幫他口(和諧)交,書中寫“那我不成了一條狗了嗎?...她的身體像貓一樣蜷起來,然後陳佐千就聽見了一陣低低的啜泣...”陳佐千罵她婊子還樹牌坊離去後“頌蓮從床上坐起來,面對黑暗哭了很長時間,她看見月光從窗簾縫隙間投在地上,冷冷的一片,很白很淡的月光。她聽見自己的哭聲還萦繞著她的耳邊,沒有消逝...”
而頌蓮最後的瘋是因長期恐懼死去的燕兒報複,飛蒲少爺同性戀身份的暴露,梅姗的死亡,老爺的冷落等種種壓抑才導致了精神崩潰,與自身和時代都有關聯的。
《大紅燈籠高高挂》則著重講了權。儀式,規矩,禮法充斥著對封建思想的控訴與批判,而女性成爲了這場悲劇的受害者。如果故事的主旨是這個,那麽它無疑使成功的。
張導太會用畫面講故事,紅燈籠,滿是字畫的牆,樓閣,屋頂,三姨太的房間...可能忘了人在演出的重要性。女主角鞏俐身上根本沒演出女子大學生的靈性,《妻妾成群》中頌蓮的浪漫、清高與工于心計沒有表現出來,而演的則更像一個年輕姨太太罷了。且劇情設置把矛盾積壓在頌蓮這裏(比如頌蓮醉酒說梅姗去會醫生情郎)以及套用書中台詞較爲生硬(比如飛蒲祝頌蓮生日給了她一個手工精巧的荷包,頌蓮說:這個只有女人送給男人的。而電影中並無鋪墊飛蒲少爺是同性戀)...我總覺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是有意思的,我不清楚當一些生動的人成了符號會如何。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部電影有流水線一樣卻精彩萬分的情節控訴著萬惡的舊社會,但是在壓抑的城牆中靈動的情我覺得書中描寫的更爲精彩。